王舸:用芭蕾语汇讲中国故事

来源北京日报   2023-08-09 11:09:05


(相关资料图)

王舸:用芭蕾语汇讲中国故事

北京日报记者 李洋

著名舞蹈编导王舸与广州芭蕾舞团合作编创的舞剧《旗帜》《白蛇传》8月在京先后上演,反响热烈。对于中国舞表演专业科班出身的王舸来说,芭蕾是一门全新的语言,而他首次接触就放开胆子,讲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。

“与芭蕾舞团合作,并不是我下定决心要干啥,而是觉得在中国舞编创上,我没有实质性突破了,就想从芭蕾舞上去找到突破点。”王舸实诚地说出了当时的想法。而经过两台大戏,他也的确有了收获。

在古典芭蕾舞剧中,男女主演会借助舞会、庆典等剧情,有大段炫技表演。但王舸认为他创编的这两部剧作都不适宜频繁出现这样的大段炫技。《旗帜》中游曦与革命恋人的双人舞、女兵班三人舞,已经是他在革命现实题材中加入的难得的柔情片段了。

“要在符合剧情和情绪的前提下去完成技术,而不是无缘无故炫技。”王舸一再强调,“怎么能在生活(情节)当中去找到一个突破点,把人物放进去,再让人物用身体语言表现生活化、常识化的东西,这是编导要去解决的问题。”

王舸目前创作过的所有舞剧均为中国题材,而要用西方芭蕾语汇讲中国故事,就不可避免要与中国舞结合。“这个结合的度,最难把握。”王舸以《旗帜》中张太雷牺牲后,母亲和妻子思念他的一段表演为例,“这个时候不可能采用很优雅的舞步去表现,因为那种悲痛无法那样表现。”

而到了《白蛇传》,民间传奇自带浪漫基因,让他的发挥余地更大,芭蕾编创方式也更多样化。甚至为了能拥有《吉赛尔》中女子群舞那样的经典场面,《白蛇传》也特意编创了女子群舞,充满中式美感。“题材不一样,人物不一样,选择的语汇感觉也不一样。”王舸说。

从技术层面讲,芭蕾相比中国舞更注重下肢表现力。当两者结合,就能完善演员身体的整体表现力。王舸在尽量做出这方面的尝试。“我不太赞成‘上中国、下芭蕾’的说法。我们找到上肢的丰富性,调节好上肢和芭蕾舞语汇的配比,但你最后要表达的一定是中国风格。”

这也是观众在欣赏《白蛇传》时获得的感受。脚下的芭蕾舞步配上幻化为蛇头的手部动作,还有借助伞、彩绸、扇子等展开的上肢表现力,呈现得自然而然,演员的轻盈表现也更符合全剧氛围。很多时候,观众会忽略眼前看到的是芭蕾还是中国舞,而专注于人物和剧情。这样的观感,也许就是王舸第一次“触蕾”奉献给观众的礼物。

热门推荐

猜你喜欢